近日,在中国石化青岛炼油化工公司罐区,经青岛海关所属黄岛海关关员现场查检合格、取样完毕,一批3.8万吨的出口航空煤油开始转运,半小时后便传输至码头开展装船作业。 “依托‘边装边检’模式,出口成品油半天就能装船发运,比以前快了近3天。”中国石化青岛炼油化工公司主管刘冬琪说。 传统模式下,成品油类产品出口需在库区等待海关实验室出具检测结果并完成综合评定,其间储罐不能进行下一步生产操作。如果此时企业租赁的出口船舶已在锚地或泊位待命,将会产生额外的泊位占用、船舶滞期等费用。 为此,黄岛海关主动靠前服务,采取“全链条监管+随机入厂抽查”手段,对黄岛口岸出口的成品油实施“边装边检”模式。该模式将海关检测与出口成品油装船由“串联”改为“并联”,允许取样完毕并确认现场查检和企业自检报告无异常后的成品油进行出口报关,在样品检测期间同步装运,单批次成品油出口可压缩口岸流转时间2天以上,有效提升口岸货物装运效率。 “‘边装边检’模式节约了企业的仓储成本和船舶租赁、滞期等相关费用,还提升了炼化作业的整体周转效率,预计每年可为企业减少各类成本近5000万元。”黄岛海关查检二处相关负责人介绍。 青岛港出口油品业务涵盖汽油、柴油、航空煤油、低硫船用燃料油等,产品出口量和品类丰富度常年位居国内前列,码头作业量大,油轮靠泊泊位紧张。 为进一步提升成品油出口装运效率,黄岛海关推出出口成品油“云计重”快速鉴定新模式,以流量计计重鉴定模式取代传统的“岸罐+船检”人工计重方式,对油品进行高效、可视、无接触的计量鉴定,每次计重鉴定可减少约2小时的人工计量时长,实现出口成品油计量的“零等待”。该模式启用以来,黄岛海关共检验计量出口成品油350余船次、重量超1100万吨,累计减少计量时间超过1400小时,帮助企业节约船舶租赁等相关费用超1800万元人民币。 “我们安排出口成品油装运船舶靠泊时需要慎重考量,靠泊后如不能及时装货,不仅会导致企业产生一连串的滞期费用,也可能打乱整个港口的作业计划。”青岛实华油品码头业务部经理左金锋说,“现在,在海关各项便利化措施和智慧监管模式的加持下,生产转运效率大幅提升,整个链条的企业都节省了成本,港口也提高了调度效率和准确度。” 据统计,今年1月至6月,黄岛口岸出口航空煤油、燃料油、汽柴油等成品油共计63.1万吨、42.3亿元,占山东地区出口总量的60%以上,成为助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动力源。 下一步,黄岛海关将立足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和企业生产实际,进一步优化检验监管模式,持续助力打造国际油品中心。
|